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太極圣地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時間:2022-10-10 10:41:48  來源:今日頭條  作者:荷歌觀書  瀏覽: 分享:

 

近代歷史上,有一個武林世家,與武俠小說中的武林世家一樣,令普羅大眾很感興趣。

 

民國武俠小說家宮白羽《偷拳》,便是講述這個家族的開山掌門人——楊露蟬學拳的故事。

 

這個武林世家,便是近代武林赫赫有名的楊式太極拳家族。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開山掌門人楊露禪

清中葉,直隸省廣平府(今河北邯鄲永年區)的楊露禪(1799-1873)為學拳,十八年間三下陳家溝。

 

陳家溝,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溫縣城東五公里處的清風嶺中段。

 

從廣平府到陳家溝,約七百里的腳程,楊露禪吃了無數的苦,終于打動了陳式太極拳傳人陳長興,向他傳授陳式太極拳的精髓。

 

藝成后,楊露禪回廣平府設壇教拳。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當地有一官宦人家出身的武河清,字禹襄,其兄在河南舞陽任知縣時得到一篇明末王宗岳撰寫的《太極拳論》,轉交到武河清手中。太極拳本為民間秘傳,傳承無可考。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短短不足五百字,是當時僅有的太極拳理論文章。河清參悟修習太極拳經,也有一定的成果。

 

楊露禪曾將次子楊班侯送到武河清處讀書。武河清被后世尊為武式太極拳創始人。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近代武林人士經歷過無數的踢館和被踢館,楊露禪因拳術精湛,所向披靡。

 

某一次與人動手,傷人后被對方告到官府,楊露禪逃到到京師,歷任大戶醬園張家、京師旗營武術教師等。

 

晚年,楊露禪被延至端王府授拳。舊時代武行規矩雖大,爭斗極多,楊露禪每與別的拳派比武,必然勝出,被譽為打遍京城“楊無敵”。

 

因楊露禪眾多弟子大都出身名門,太極拳與形意、八卦并列為京師三大拳術之一,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非同凡響。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楊露禪

 

楊露禪,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個太極宗師,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將太極武術傳播并發揚光大的人。

 

楊式太極拳二代高手

 

楊露禪遠走京師,長子楊鳳侯自幼好武,天資過人,性情溫和,得其真傳,留在廣平府教拳,可惜楊鳳侯去世較早。

 

次子楊班侯(1837-約1892),相貌清矍,富有臂力,身體素質好,又有悟性,隨武禹襄習太極拳,咸豐六年(1856),19歲只身來北京,精于太極大桿術(太極大槍去掉槍頭),找到父親楊露禪,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曾參加過抗擊英法聯軍,無疑是楊氏太極二代中的頂尖高手。

 

楊班侯名震京城,拜師其門下的弟子眾多。其中包括:凌山、萬春、比他還大幾歲的北京大興人吳全佑(1834-1902)、年輕的東單同盛福掌柜山東掖縣王茂齋(1862-1940)、牛連元、姨表兄弟教蓮堂、后來又修習茅山道法的張信義、既是武式太極傳人郝為真弟子又拜他為師的陳秀峰、李連芳、張印堂、李萬成等人。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楊班侯

 

楊班侯被王爺推薦到旗營中擔任教師,曾被清朝廷授予五品官職的武德騎尉賞戴藍領。由于楊班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打死了洋鬼子,被嚇破膽的、留在京中主事的官員除名。

 

楊班侯如日中天時返回家鄉授拳,約在1892年左右在家鄉病故,卒年才55歲。

 

要說明的是,凌山、萬春、吳全佑三人,早在楊露禪充當旗營教師時便跟隨著習太極拳,深得真傳。

 

吳全佑善于柔化,成為太極拳高手,自成一派,是吳式太極拳奠基者。其子吳鑒泉(1870-1942)成為吳式太極拳創始人。王茂齋又是吳鑒泉的師兄,1928年,年近六旬的吳鑒泉去上海教拳,王茂齋成為北派吳式太極拳著名人物,與吳鑒泉齊名,素有“南吳北王”之贊譽。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王茂齋

 

少子楊健侯(1839-1917),人稱三先生,隨著大哥鳳侯、楊式太極拳楊露禪、二哥班侯先后逝世,他成了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其拳術剛柔并濟,出神入化,刀、劍、桿各種器械無不精通。他寬厚仁慈、秉性溫和,從不恃拳傲揚,有極高的武德。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楊家三代人

 

楊健侯在繼承父、兄“小架子”基礎上,考慮到從學人的身體條件,著眼于健康第一,在楊露禪小架子招式上,幅度擴大,既保持了技擊特點,更適合老年人健康需要,修改成了“中架”,不猛不硬,順遂圓和,老幼強弱皆可練習,傳播較廣。

 

楊健侯名下弟子,可能僅許禹生(1879-1949)一人。其他傳人,如張欽霖(1887-1969)、田兆麟(1891-1959)、牛春明(1881-1961)、胡星齋(1888-1979)等,皆按其指示拜楊澄甫為師。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許禹生為官宦子弟,幼年曾師從滄州劉德寬(1826-1911)學藝。劉德寬江湖人稱大槍劉,精六合拳法,一身八卦絕技,是八卦宗師董海川門下八大弟子之一。許禹生廣訪名師,習六合、八卦、通臂、岳氏散手等,后來師從楊健侯,專攻太極拳。

 

楊式太極三代傳人

 

楊鳳侯有子,名楊兆林,隨父習拳并在永年家鄉傳授弟子,在當地有較大影響。

 

楊班侯有子,名楊兆鵬。楊班侯去世時,兆鵬尚在襁褓中,成人后務農在家。

 

楊健侯有三子,長子楊少侯,名兆熊,生于同治元年(1862),幼年過繼給伯父楊班侯為養子,七歲時即習家傳太極拳術,性情剛烈直快,好勝要強。推手時喜發人,亦精擅散手,有楊班侯遺風,功屬楊門上乘。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楊少侯

 

次子楊兆元,網絡上無資料。

 

季子楊澄甫,生于1883年7月11日,祖父楊露禪已逝世十年。他性格敦厚,教拳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所以門人遍及海內外?,F代人對楊澄浦先生更為熟悉。

 

楊健侯民國六年(1917)無病而逝。臨終時,他對楊澄甫說:你大哥(少侯)隨伯父練拳,刻苦異常,早已功成名就。

 

可見,楊家三代傳人中,楊少侯功夫最強,是楊式太極拳三代中頂尖高手,功夫最精純。

 

可惜的是,楊少侯功夫奇高,授徒卻循規蹈矩而缺乏耐性,認為“祖宗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我學什么,就教什么,怎么學的就怎么教”,經常說“ 尋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摔跟頭”,“棒頭下面出好手”,“不打不知、不痛不知”,從學者很難接受這種魔鬼訓練,因此傳人甚少。

 

楊健侯臨終前評價完楊少侯,再評價未來的接班人楊澄甫:“做人做事慢吞吞,不驕不躁,是塊練太極的好料子。表面都合乎楊家祖傳,實際沒什么底子。你開門授徒,我在后面撐著?,F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來比試,你萬一失手,楊家威名掃地。你不用功,楊家功夫失傳,真是不孝之極。”

 

楊健侯語重心長地叮囑楊澄甫道:“記??!楊家大旗你得扛著,要是你不用功,楊家大旗倒了,我死不瞑目!”

 

而此時,楊門太極曾招收過的一個名叫全佑的滿族徒弟,改姓漢姓吳,吳全佑太極拳逐漸形成家傳絕學。楊健侯去世前后,吳氏太極拳二代傳人吳鑒泉已在京津一帶廣泛開館授徒,名氣漸漸蓋過楊式太極拳。

 

三十四歲的楊澄甫承擔著家族振興的重責,在父親去世后的數年內,年近不惑的楊澄甫不干別的,閉關專心修習楊家太極拳。

 

楊澄甫專心修煉太極拳中的“粘手”,不再打木樁,而以人為參照物,久而久之,楊澄甫的功力日漸爐火純青,練成楊氏太極中的“長勁”,修到了“內勁通靈,可以隨手將人樁發放至二丈外”的功力。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太極宗師楊澄甫(1883-1936)練武圖,來源:網絡。

 

1924年,在父親去世七年后,楊澄甫帶著自己閉關修煉的成果重出江湖。

 

為了重新打響楊氏太極的招牌,楊澄甫首選具有同門之誼的吳鑒泉,作為他東山再起踢館的目標。

 

當時,憑借吳氏太極八十四式,吳鑒泉名氣爆棚。在上海精武體育會、上海市政府等機構的聯合邀請下,吳氏太極拳已由京津南下,風靡大上海地區,成為南方國術代表之一。

 

楊澄甫與吳鑒泉的點到即止,宣告楊澄甫的首輪踢館,取得圓滿成功。

 

楊澄甫作為楊式太極正宗傳人,前來踢館子的人也逐漸變多。

 

楊澄甫有兩場比試敗北。一個是通臂拳大師、“臂圣”張策(1866-1934)。另一個則是號稱“天下第一”、精通太極、八卦、形意拳,并自成一派的孫祿堂(1860-1933)。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張策,少年時曾隨楊健侯習練楊式太極拳二十多年,是楊澄甫的師兄,1920年代已是東北武林叱咤風云的人物,也是“東北王”張作霖兩個兒子張學良、張學思的武學授業師傅,自創的“五行通臂拳”,在江湖上赫赫有名,享有創派宗師一般的崇高聲望。

 

孫祿堂,在武林中素有武圣、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曾師從武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郝為真(1849-1920)習練太極拳,其天資極高,性情恬淡,將形意、八卦、太極融會貫通,創立了孫氏太極拳。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孫祿堂

 

這兩位絕世高手的踢館是在私下進行的。戰敗的楊澄甫順勢與張策和孫祿堂換了帖子,拜為兄弟。有了這兩個牛人的護法,楊澄甫即便在高手如云的京城,那也是名頭響當當的人物了。

 

楊家三代傳人歸宿

 

楊少侯一生性情剛烈直快,好勝要強。1930年,身為太極宗師的他,在南京任教。據楊澄甫大徒弟陳微明(1881-1958)《海云樓集》記載其因故在南京中山陵自戕,但未言明原因。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陳微明,曾隨孫祿堂、楊澄甫習練太極拳,《清史稿》編修之一

 

孫式太極傳人童旭東所著《內家拳舊聞》提及的比武自殺說,傳播比較廣:有幾位國術館的教師通過李景林約好楊少侯進行切磋交流。楊少侯名氣很大,但年歲已屆古稀,真打起來已力不多心,楊少侯又是很要面子的人,事先請人試了回手,確感非常吃力,但答應李景林的事又不好回絕,為了保全楊家太極的名聲,自戕于南京中山陵,雖被送醫急救,然終因傷勢過重不治。一代太極大師,技擊名家,撒手人寰。

 

此說有很多疑點。一是李景林(1885-1931)此時在山東濟南擔任“山東國術館”館長,限于當時的通信以及交通環境,作為近代武術界盟主一般的人物,四十六歲的李景林在1928年的杭州國術會上制止了二十五歲的朱國禎挑戰年近六十的吳氏太極拳吳鑒泉,其能允許國術館內教師不遠千里挑戰年事已高的楊少侯?二是拳怕少壯,楊少侯已近古稀,切磋交流落于下風,實屬正常,當年名震武林的李存義晚年也在山東濟南連輸于查拳名家楊洪修、摔跤名手張風巖。

 

另外一種說法是,楊少侯一生性格孤僻,心氣甚高,霸強護弱,剛直不阿,與人交際卻處處制肘。又授徒循規蹈矩缺乏耐性,導致身邊徒弟多轉投于他人門下,到了晚年,不免凄涼。在《邯鄲人文》雜志2011年第1期“楊式太極拳歷史與傳奇之三”一文中提到,1930年楊少侯先生前往南京教拳之時,染上了吸食鴉片的惡習,生存已至絕境,太極拳一代宗師此時自殺,難免令人聯想。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楊澄甫作為太極名家,屬于大器晚成型,40歲時其技擊功夫被萬籟聲評價為“平平”。其技擊功夫與祖父、父輩太極拳的輕巧靈活有差距,但他并非吃技擊飯的,而是健身這碗飯,在江蘇國術館時,楊澄甫基本不與外人比手,所以他不適應國術館每天與人比手。

 

楊澄甫的推手功夫很驚人,但由于身體太胖,據說他食量極大,喜葷厭素,體重達兩百多斤,移動不便,不便與人實戰。

 

1936年3月3日,楊澄甫突發疾病,撒手西歸,年僅53歲。

 

結語

據說太極拳傳自明朝萬歷年間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得名也是從書名而來。

 

到了楊露禪時代,創立楊式太極拳,才得以將太極拳發揮光大。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人們常說,楊露禪闖天下,楊班侯打天下,楊澄甫傳天下。

 

但楊家二代中的頂尖高手楊健侯,已開始有意將楊式太極拳加入更多的健身元素。

 

楊露禪、楊班侯父子打天下,楊健侯、楊澄甫父子傳天下。

 

這,是楊氏太極拳武林世家的真實寫照。

 

這,也成了金庸、古龍等當代武俠小說家構思小說中的武林世家恩怨情仇的源泉之一。

 

當然,楊式太極中的搏命術,從清末到民國,已消解得差不多,自然健身功能更多一點,這也是時代的需要。(完)

參考資料:清代武術史,趙雙印。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太極宗師:楊式太極拳的江湖往事,金庸武俠小說常見的橋段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推薦資訊
身在敵營 功于人民
身在敵營 功于人民
清明古詩詞二首
清明古詩詞二首
北朝時期的北賈璧青瓷窯、臨水青瓷窯
北朝時期的北賈璧青瓷
邯鄲市博物館的寶貝
邯鄲市博物館的寶貝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24號

zozozo另类人禽交_丁香五月天婷婷_久草社区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