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太極圣地

佛漢拳在大名的流傳及發展

時間:2021-06-24 10:11:18  來源:邯鄲文化網  作者:岳同山  瀏覽: 分享:

 

佛漢拳在大名的流傳及發展

岳同山

 佛漢拳也有寫為扶漢拳者,是大名縣流行的各種拳種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拳種。河北省武術調研組的同志來我縣時曾經指出:“佛漢拳源于少林、盛于大名,它是大名特有的遺產”。筆者有幸參與一些這方面的活動,查閱一些有關佛漢拳的資料(出版的和手抄的),走訪了一些佛漢老者,初步了解到了一些關于佛漢拳的情況,現整理出來,以期有個記載。

一、佛漢拳的特點

 佛漢拳在民間口語中又叫“佛漢捶”、“佛漢對打捶”。這是因為它的動作特點給以它的別稱。首先,它的手形幾乎不見掌、鉤,全是拳。在大名一帶口語把拳說成捶,故稱“佛漢捶”其次,該拳一招一式都有明確的攻、防含義,幾乎不見翻、滾、跳躍、竄蹦、騰挪造型、亮相等動作,不宜單練表演,凡練必為二人,互為攻防,形成對打,故又名“佛漢對打捶”。

二、“賈老頭”設賬授徒

 “賈老頭”本名賈云路,原大名府轄長垣縣賈家莊人。大名一帶佛漢拳者均稱其為師,不僅在佛漢拳門內享有盛名,在社會上也頗有名望。時人不直呼其名,而稱之“賈老頭”,一則因其年高,二則對其敬重,故“賈老頭”比其真名更廣為人知。賈云路身世如何?又是怎樣在大名發揚光大了佛漢拳的呢?這從他的弟子們給他樹的教思碑碑文中便可見之一斑:

“賈公諱云路、字平西,法號光明。世居河北長垣縣賈家莊。幼喜擊劍,訪藝少林。有大和尚修文者主持方丈。俗家姓徐,道術極高,慧談無窮,衛身妙技一二三八,佛漢拳四九兼通。留寺三年,咸得其奧,師令辭剎,侯機而仕。遂肆跡于山林之間,所遇傳拳術無出其右者。咸豐元畢,社稷臣張文襄公勤果,奉敕督師西征,詣公府,委任先鋒職。勝凱旋朝、復佐邱師南伐,軍建功跡,恩賜都尉。無心于仕,遂棄職歸里……行年花甲,思欲設帳游學,幸轉大名一方,一時尚武好義之流聞其賢名,皆樂拜為門下……”(文中標點符號系筆者所加)。

 賈云路來大名后,怎么一下子就能受人推崇而弟子滿門呢?這里面還有一段過節一一賈云路來大名以藝會友,與當時大名顯赫一時的查拳拳師張志好(張好然)較技,張敗其手下,震驚了大名拳界。張好然之頂門大徒何金成當即改換門庭、棄查拳習佛漢,改投賈云路門下,賈氏一時弟子盈門。賈又巡回施教于南李莊、曹仁村、雙廟、苑灣、龍化、鄭寨、辛莊、上馬頭等村,所到之處備受推崇,均棄原學,改習佛漢,拜賈為師。賈則游學于城內和各鄉村拳場,巡回執教。此時即為大名佛漢拳之初發階段。爾后,大名東關富戶呂尊周拜賈云路之徒何金成為師。呂氏為得佛漢真諦,又特意從灘里村把“賈師爺”請到家里,飲食起居、終日斯守。對佛漢拳之活動全力資助。并變賣良田百畝,為賈師爺在原籍置田七十畝,資興其家。賈對呂則倍加愛憐,呂與師父、師叔伯們直接受業賈氏,故呂尊周對賈云路來說名為徒孫,實為弟子,較其他弟子受益更深,頗得佛漢真傳。賈云路居住呂家,游學于城內和鄉村各場,十年不輟。這十年里,是大名佛漢拳發展成熟期,不僅投師習技者眾多,拳技造詣亦愈臻精善。在賈之弟子中顯赫一時威震一方的不乏其人,城內的何金成、呂尊周,曹仁村曹思溫,南李莊李友華,雙廟村張金榮,苑灣趙金山、王克讓等均名噪一時,且有山東、河南等臨縣來投者,大名幾乎成了佛漢拳之“圣地”。

那么賈云路授業十年的具體起止時間呢?經多方查詢均無準確回答,但有一條線索可證其大略時限。據老拳師呂尊周之子呂士元回憶說:“常聽老人說,賈師爺來時我大哥才三四歲,經常帶其玩耍”。呂士元之大哥是一九O四年生人,據此推算,賈來大名應是一九O六年左右,走時則應是一九一六年左右,正處在滿清與民國交替之時期,詳細時間還需進一步考證,但大致時間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

三、佛漢拳技法簡介

據說,佛漢拳乃少林高人所創,形成年代較晚,為少林“看家拳”,慢說寺外俗人,就連寺內弟子也不是人人可學,對象選擇極嚴,而是言傳身教,從不記入文字。所以它流行不廣,也不見于經傳。那么賈云路何以“留寺三年”,盡得其技呢?其中奧密至今未解。

佛漢拳的技法特點是,攻防明確、對抗性強,一招一式要求嚴格。拳藝總序中明確提出了一三五七九的要求。拳家常說:要知功夫有沒有,且看一三五七九。所謂“一三五七九”,就是對動作質量的要求,即:一身、三照、五形、七節、九宮。“一身”就是立身正、重心穩而且高低適度;“三照(到 ) ”就是三照(到)之法,要求手到、眼到、步跟到;“五形”就是五形之式,把龍、虎、雞、犬、猴在搏擊時出現的優勢,吸收進來,溶會于拳技之中;“七節”就是七節隨用,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腰關節、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七處關節靈活,協調;“九宮”就是九宮身式,進退自如,挪閃適度,時時占據有利位置。從這里我們便可想象其動作質量要求之嚴格。

佛漢拳分上盤、中盤、底盤,這是指攻擊部位而言,上盤主攻頭顱,中盤攻軀干,底盤主攻下肢。每盤各八路,共為二十四路;主要出擊手段有七十二手、三十六腿,共為一百零八式。它的動作特點是:拳出不能展、腳踢不過膝、發力不使老、攻防轉換快??熳譃楹诵?,要“出手如閃電、回手如觸炭”!它的主要手法有“捫”,“扶”、“抿”等。“捫”就是出拳攻擊,“扶”就是擒拿;“抿”就是抑止、化解對方的攻勢。它的主要腿法是“割”,和摔跤中的“刈”有基本相同之含義。腳與小腿如鐮狀,別、拌對手。它的主要手形是拳,幾乎見不到掌、鉤,它的主要步形是弓步,馬步甚少,撲步、虛步、歇步幾乎不見。講究招招攻擊、式式中的,切忌花拳繡腿和多余動作,所以有“佛漢三年、兩手發饞”之說?!端嚇I要言》中明確提出。“臨時自述(怵)病之一也,該打不打病之二也,不能跟手病之三也,不會隨法病之四也!”并說:“三道不明必沒保鏢護院之名、計勇不曉妄能以藝訪友,藝業不精,胡能后世為授”。由此可見,它的技法要求是何等的嚴格!

四、佛漢攀興衰枯榮

佛漢拳在大名興起與發展是在清末民初。清朝末年,列強的洋槍火炮已轟開閉關之大門,冷兵器時代已宣告結束,武術的社會地位巳不再是戰爭的主要手段。以武求仕之途已絕,雖尚武之遺風猶存,也只為了健體防身,其價值觀念已日趨淡化。這就是說,佛漢拳雖在大名轟動一時,總也脫離不開時代的總潮流,與其他拳種一樣,處在嚴峻的考驗中。由于它是新興的拳種,又為時人所推崇,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居然也出現了“回光反照”式的興隆。它的鼎盛時期是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那時,大名一駐軍師長郭希朋,酷愛武術,對佛漢拳愛之尤甚,隨拜賈云路之一代弟子何金成為師,并把佛漢拳作為軍事教練重要課目,聘請杜林、陶景柯、楊少周、何子周、邱洪鈞等十數人為教官。一時佛漢拳聲威大震。也是在這個時期,南李莊佛漢拳門人李友華與洪拳門人朱氏發生糾葛,兩家訂約打擂比武,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打擂結果,佛漢門取勝,這就更提高了佛漢拳之身價。李之弟子為其樹碑紀念,碑正面兩聯曰:“不亞東洋武士道,可追中原少林風”。(此碑立在南李莊村西約一華里之大路北沿)可見其聲威之壯!

但是,如前所說,“以武求仕”之途已絕,其吸引力當然日減,加之日寇入侵,連年兵荒馬亂,生靈涂炭,習武之風也隨之敗落,到了四十年代幾乎全盤停輟。建國以后,人民安居樂業,練拳習武之風又有回升,仍是半明半暗,練者廖廖。五十年代中后期開始了“大躍進”,六十年代初期“低指標”,人們無暇習武,六十年代中期動亂開始,把習武視為異端,把拜師收徒說是封建糟粕,而嚴厲禁止。七十年代初期,武術運動列為國家體育比賽項目,武術活動又出現了新的生機。但是,這種活動卻帶上了濃厚的“官辦色彩”,由縣體委出錢,在各拳場選人,而且以追求“拿分”為目的,“圍著比賽轉、扔下一大片”,只抓幾個尖子隊員。然而,即使這一些轉機,也沒佛漢拳的份,受左的影響,只提倡查、滑、炮、洪、少所謂長拳,視佛漢拳為封建糟粕,拒之賽場門外。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后,百花齊放的方針才又

得到貫徹,佛漢拳引起了武術界的重視,河北省曾多次來了解、考查此拳。尤其是國家恢復了“散打”、“拳擊”等比賽項目后,使攻防含義豐富的佛漢拳又受到了武術界人士的歡迎,練者日眾,套路、招式也有了新的發展。東關世傳佛漢拳師呂尊周之子呂士元,在繼承佛漢傳統的基礎上,注意學習柔道、摔跤、拳擊等技法,廣泛吸取多維營養,有了新的突破?,F居邯鄲市的我縣佛漢拳師蘇士榮也把佛漢重心升高,姿式舒展,并提出了“大架佛漢”之說。使佛漢拳這一最嚴格的拳種也披上了時代的光環,出現了新的突破與創新。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appy_happy_maomi)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推薦資訊
身在敵營 功于人民
身在敵營 功于人民
清明古詩詞二首
清明古詩詞二首
北朝時期的北賈璧青瓷窯、臨水青瓷窯
北朝時期的北賈璧青瓷
邯鄲市博物館的寶貝
邯鄲市博物館的寶貝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24號

zozozo另类人禽交_丁香五月天婷婷_久草社区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