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流溪別院

在這里讀懂“版本里的中國”

時間:2023-10-16 09:03:09  來源:浦江客的新浪博客  作者:浦江客  瀏覽: 分享:

 在這里讀懂“版本里的中國”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瀚閣)內陳列著的珍貴古籍出版物 (圖源網絡)

 

在這里讀懂“版本里的中國”

 

離北京中心城區約40公里的燕山腳下,一片新建的仿古建筑群依山就勢,氣勢恢弘,這里就是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

     

中國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由中央總館文瀚閣、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組成,歷時三年建設目前均已竣工,開館后將全面履行國家版本資源保藏傳承職責。

     

保藏古籍版本的蘭臺洞庫1號庫,是雕版特藏庫,保存著漢藏蒙滿四種文字《大藏經》雕版。蘭臺洞庫2號庫里,首次同臺展示了《四庫全書》文淵閣、文溯閣、文津閣、文瀾閣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全面呈現了“四閣四庫合璧”風貌。

     

“蘭臺”二字,正是收藏典籍的府庫之意。然而,曠世巨著《四庫全書》,只有三部原本保存至今?!队罉反蟮洹番F在存世800卷,400多冊,只占全書的4%。戰亂、火災、盜匪,鐵蹄、灰燼、流落,再到塵世遺珠、懷瑾重拾。那些藏書的命運,何嘗不是中華民族一段歷程的寫照?!

在這里讀懂“版本里的中國”在這里讀懂“版本里的中國”

(左上圖)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外景(右上圖)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內景

(左下圖)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瀚廳(右下圖)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部分藏品

 

中國古代文獻較為發達,散佚也較為嚴重。著有《文獻通考》的宋元之際著名歷史學家曾說過:“漢、隋、唐、宋之史俱有藝文志,然《漢志》所載之書,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復如是。”清代著名藏書家曹溶也曾說過:“自宋以來書目有十馀種,粲然可觀。按實求之,其書十不存四五”。較典型的例證是明《永樂大典》收錄之書約有七八千種,至清乾隆時不足四百年間已有較大程度的散佚,僅《四庫全書》從中輯出并著錄者僅有三百八十八種,存目一百二十八種。

     

其實,縱觀中國歷史,遠遠不止這些散佚的藏書!中國擁有世界上最早的公私藏書機構以及最為豐富的古典文獻,但至今尚存者卻不足十萬種!據統計,中國歷代所毀損的典籍不少于一百二十萬卷。僅以南宋紹定年(1228~1233)以前為例,平均每年就有544卷以上的書籍損毀于災禍。中國古代的學者,將圖書遭到大規模毀壞的現象稱為“書厄”。為什么在號稱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的中國,其“書厄”現象竟綿延達二千多年?

在這里讀懂“版本里的中國”

(左上圖)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俯瞰圖(右上圖)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外景圖

(左下圖)觀眾參觀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右下圖)觀眾參觀西安分館“絲綢之路版本展”

 

近人歷史學家陳登原將古今“書厄”現象總結為“四劫”:“一受厄于獨夫之專斷而成其聚散,二受厄于人事之不臧而成其聚散,三受厄于兵匪之擾亂而成其聚散,四受厄于藏弆者之鮮克有終而成其聚散”。筆者對“書厄”原因粗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是政治劫難。歷代封建皇朝幾乎都開展過規模不等的禁書活動。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除了秦史和博士官所藏的書籍外,一切史書和民間所藏《詩》、《書》、六藝和諸子百家的書籍,概送官府燒毀。自春秋戰國以來所積累的諸候史記,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等書焚毀殆盡。清朝乾隆時編纂《四庫全書》,一紙詔令,竟導致一日焚毀書籍60~70萬部之多,清廷共焚書達13862卷,并先后毀版籍68339塊。

     

二是戰爭劫難。公元206年,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秦帝國的珍貴藏書就此付之一炬。公元24年,赤眉軍與更始軍在長安互攻,漢宮室被焚,將漢武帝以后廣開獻書之路后在百年之間“積如丘山”的書籍全部焚毀。公元190年,董卓扶持漢獻帝西遷長安,行前縱兵大肆燒掠,“典策文章,競共剖散”。亂兵將用絹帛抄寫的圖書拆開,大的粘連起來用做車的帷幔和頂蓋,小的制成口袋。漢藏書最盛時“書增三倍,以其數計之,當為六千余乘”,結果運抵長安的圖書只有30余乘。

在這里讀懂“版本里的中國”

(左上圖)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全景(右上圖)杭州分館展示的文瀾閣《四庫全書》

(左下圖)參觀者在杭州分館觀展(右下圖)“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數字化古畫

 

更有甚者,是外國侵略者的搶掠毀壞。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北京皇城、衙署和民間所收藏的大量文化典籍、古玩字畫等,或被搶劫、或遭焚毀,所剩無幾。據史載,“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家奇珍,掃地逐盡。”翰林院失去《永樂大典》“百零七本,其它經史載籍四萬六干余本。”宮內還遺失了《歷圣翰墨真跡》等難以計數的“人間難見”之珍善本。共計79309卷的《四庫全書》,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冊數萬。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我國部分文溯閣藏書均為日寇運往東京。“一二八”之役,滬浙的公私藏書損失甚巨,商務印書館的東方文庫被敵焚毀,所有涵芬樓藏書盡罹毒焰。隨著浙江之杭、嘉、潮,江蘇之蘇、松、常等相繼淪陷,東南藏書盡遇敵人劫奪、私人收藏家無一幸免。移至江蘇興化處較為珍貴的八千卷樓丁氏藏書概被劫取,甚至連北平燕京大學圖書館中的西文書二十余萬冊、中文書十萬冊悉被日寇沒收。清華大學寄存至重慶的所有善本書,亦被敵機炸毀。侵華戰爭期間,我國的藏書損失總數在一千萬冊以上。

     

三是自然災害。主要是水、火、蟲等自然因素對圖書造成的毀壞。絳云樓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藏書家錢謙益精心建造的藏書樓,珍藏書籍總卷數在10余萬以上,其中有極為珍貴的3900部宋元版圖書??滴蹙拍辏?670),絳云樓不幸遭到火災,宋元精刻皆成劫灰。“絳云一炬”成為江南圖書的一大厄運。

(左上圖)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全景(右上圖)中國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展廳一角

(左下圖)“紅色印記 映照初心·紅色廣東專題版本展”(右下圖)廣州分館一處展呈

 

從歷代“書厄”現象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圖書的命運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關系甚為密切。一般來說,當社會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時,典籍就生就聚,呈現一派繁榮景象。相反,社會動蕩不安時,典籍就會面臨滅頂之災。多少民族的瑰寶毀為灰燼,甚為可惜!

      

在新建的國家版本館里,我們讀懂了“版本里的中國”!典籍聚散沉浮,國運攸關文運。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弦歌不輟,薪火相傳。今天,“盛世修文”!“藏之名山,傳之后世”的巍巍大業、傳世工程,重啟于新時代。我們這一代人,正在矢志民族復興偉業的擔當。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推薦資訊
在這里讀懂“版本里的中國”
在這里讀懂“版本里的
西漢如何以秦為鑒力行革新
西漢如何以秦為鑒力行
冀南曾1000多年為府的首縣,卻“躺槍”被取代,甚至現在縣已消失
冀南曾1000多年為府的
不同歷史時期的磁州窯
不同歷史時期的磁州窯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24號

zozozo另类人禽交_丁香五月天婷婷_久草社区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