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趙國歷史

西漢如何以秦為鑒力行革新

時間:2023-10-15 17:45:27  來源:浦江客的新浪博客  作者:浦江客  瀏覽: 分享:

 西漢如何以秦為鑒力行革新

 

西漢如何以秦為鑒力行革新

漢高祖劉邦與群臣百姓在一起的群像雕塑 (圖源網絡)

 

西漢是繼秦之后建立起來的一個封建王朝。秦短命,二世而亡,為漢初統治者留下深刻的教訓。

     

西漢政權是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由于秦末酷政加之秦漢之際連續四年的楚漢戰爭,社會經濟受到極大破壞。據史書記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人民大量死傷流亡,許多農民流徙他鄉,不得耕作;有的還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自賣為奴。社會物質財富極度匱乏,投機商人囤積居奇,致使“物踴騰果,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

     

在這種形勢下,使得漢初的統治者不得不改弦更張,既要承襲秦王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又必須校正秦政之弊端,除舊布新,以圖社會進步,漢祚綿長。最先制定并推行這一革新政策的是漢高祖劉邦。早在戎馬征戰之中,劉邦便不忘革秦之弊,以贏得民心而王天下。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入關后,駐軍灞上,立即宣布廢除秦朝苛法,并與百姓約法三章。劉邦公開宣布了改秦弊政的決心和措施,受到秦人的擁護。初步改革,就使劉邦收到了極佳的效果,為他后來奪得天下打下了基礎。

     

嘗到改革甜頭的劉邦,痛厘秦朝舊制的決心更加堅定,遂于西漢建立后,全面地推行革新措施。劉邦命謀臣陸賈,從總結秦亡教訓入手,開始校秦之弊的革新活動。陸賈受命著成《新語》二十一篇。他在《無為》篇中論說秦失天下之因時指出:秦“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劉邦正是以這些為鑒,開始了自己的新政。

     

高祖五年(前202),劉邦頒詔天下,令“兵皆罷歸家”。同年,又連續下詔獎勵農業生產,規定:(一)人關滅秦的山東人愿意留居關中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關東的免徭役六年。(二)勸說原先因逃避戰亂逃亡山澤的人回到原籍,重新成為編籍內的民戶,恢復他們的爵位、田地、住宅,以從事農業生產,不準官吏虐待。(三)規定原先因饑餓自賣為奴婢的,恢復庶民的身份。

     

高祖十二年(前195)二月,朝廷又連續下兩道重要詔令。一是布告天下,朝廷立意要減少賦斂。對農民的租稅征收,由秦代的“見稅什伍”,減少為“十五稅一”,即農民只交納十五分之一的收獲物為田租。二是詔令各郡守薦舉賢能之士。這兩道詔令,體現了漢初輕徭薄賦的方針,并成為重視薦舉人才的先導。同時,為了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劉邦又從法律的角度改革刑律,命丞相蕭何制定較秦法緩和的九章律。劉邦正是始終以亡秦為鑒,時常以革新為務,稱帝前后頒行的諸多改革措施,起到了恢復和發展生產、鞏固中央集權的作用。劉邦死后,幾代帝王繼承劉邦遺志,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終于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

 

西漢如何以秦為鑒力行革新

一組反映西漢社會生活的漢畫像石圖片

 

呂后秉政時,繼續減輕刑罰,還避免了與匈奴的大規模戰爭。因此,呂后當政的十五年中,生產得到發展,社會經濟處于上升趨勢。文帝和景帝在位共四十一年,繼續執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與民休息政策,是西漢社會經濟顯著上升時期。文景時期“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迅速上升,史籍記載:“吏安其官,民樂其業,蓄積歲增,戶口寢息。”社會秩序長期安定,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到漢武帝時代,歷史條件變化了,以往行之有效的“清靜無為”政策已不再適宜, 因此形成了以“改制”為特征的新的改革思想,并且推動西漢走向鼎盛。漢武帝贊賞董仲舒“改制”、“更化”的對策,實行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等措施,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局面。武帝推進國家統一的又一重大措施,是對匈奴作戰和其他邊境地區用兵,不過這些戰爭大多是屬于防御少數民族貴族所挑起的對中原農業地區的襲擾和掠奪,很大程度上起了維護安全、保障生產的作用。武帝還大規模展開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開發。各民族之間聯系的加強和國家統一規模的發展,是漢朝達到鼎盛的重要標志。

     

對于漢初這段由衰到盛的歷史,漢武帝時的大史學家司馬遷做了很好的總結。他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說:“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說:“孝惠皇帝、高后(呂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在《史記·孝文本紀》中又說:“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帝)四十有余載,德至盛也。”司馬遷既稱頌了漢初劉邦革舊鼎新,又稱頌了惠帝、呂后、文帝、景帝等堅持革新,鞏固和發展革新成果,終使國家大治,漢祚綿長。太史公的這些高見,說明革舊鼎新重要,堅持革舊鼎新,鞏固和發展其成果則更重要。

     

人類的歷史,是一個不斷總結歷史經驗、克服障礙、向上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變革舊規舊制、探求新路的過程。“改革”一詞,似乎在近30年方才成為流行的觀念,其實自覺地實行改革、變革不合理的舊制度的實踐不僅出現很早、成效卓著,而且早已成為歷史的通則。

     

先哲們對于古代的改革思想、改革措施和改革成效都曾十分重視,予以總結和記載。在先秦典籍中,《易傳》就將勇于變革舊規、不斷更新以實現進步提高到社會前進規律的高度來總結,故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先秦時代一些有作為的政治家,勇于改革舊制、創立治國新規, 因而推動了社會發展。在歷史上留下顯赫名聲的,則有秦國商鞅變法,楚國吳起變法,趙國武靈王胡服騎射。這些體現歷史前進規律的哲理總結和著名的“變法”事件,證明“改革”的觀念形成很早,并且在政治領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漢朝代秦而起,歷史的演進出現了新的更大機遇。漢代思想家、政治家發揚了我們民族的智慧,因時而變,根據時代的需要提出并制定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并且憑借國家更大規模統一所提供的廣闊舞臺,取得了超越前古的輝煌成就,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盛大的皇朝,留下了赫赫功業和許多寶貴的歷史經驗。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推薦資訊
西漢如何以秦為鑒力行革新
西漢如何以秦為鑒力行
冀南曾1000多年為府的首縣,卻“躺槍”被取代,甚至現在縣已消失
冀南曾1000多年為府的
不同歷史時期的磁州窯
不同歷史時期的磁州窯
別讓孩子患上“大自然缺失癥”
別讓孩子患上“大自然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24號

zozozo另类人禽交_丁香五月天婷婷_久草社区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