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查詢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趙國歷史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時間:2023-07-14 09:16:57  來源:美篇  作者:白清長  瀏覽: 分享:

 在中國數千年的輝煌史冊里,邯鄲是璀璨奪目、獨一無二、缺之不可的一章。對此,可能有人不一定認同,邯鄲不就是一座古城嘛,有什么特別的呢?

 

       

是的。有些城市由于距現在較近,因可見遺貌及史料較多,而被人們所熟知和推崇;有些城市因歷史久遠,久遠到找不到參照物,而被人們所漠視和遺忘。在我看來,沒有參照物,就意味著無以倫比。邯鄲正是如此。

 

 

       

我不是學者,難以對邯鄲做出考據式的研究,但我想以一個普通人的思維,做一些也許有失嚴謹的假設和聯想,以此來表達對這座古城的崇敬與膜拜。

 

 

       

我想提的問題是:如果沒有邯鄲,中國會怎樣?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沒有邯鄲,就沒有千古一帝秦始皇。如果沒有始皇帝的華夏一統,我們的生活會是啥樣子呢?假如你想從邯鄲去淄博吃燒烤,需要辦理出國簽證;由于道路車轍寬窄不同,你坐的馬車將行走艱難;好不容易到了淄博,你發現問路聽不懂,看貨攤兒不認標簽,買東西過秤斤兩不同;胡亂吃了點東西,最后去結賬時發現錢幣也不一樣。難怪曾有一位英國人說:“真羨慕你們中國出了個秦始皇”。當然,有人會問,就算沒有秦始皇,照樣會出現雄才大略的人物統一中國。沒錯,我泱泱中華,英雄輩出是肯定的。但是,有誰能保證他能像秦始皇那樣創帝制、立郡縣,車同軌、書同字,統一度量衡,具有開天辟地的眼光和魄力,且有韓非、李斯這樣級別的人物“聯袂演出”呢?如若不然,中國將長期分裂,邦國林立,在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中循環往復,也就不可能形成延續千年而不衰的大華夏文明。話說回來,許多人還不知道,秦始皇是邯鄲人的孩子,準確點說是邯鄲的外甥,生于邯鄲,幼童年長于邯鄲。出身于邯鄲大戶人家的女子趙姬,不僅給了秦始皇(時名趙政)的生命,更為難得的是在她的夫君異人拋妻棄子返回秦國后,為躲避官兵的追殺,她帶著年僅三歲的趙政東躲西藏,度過了危機四伏的七個年頭,才保住了這個日后締造華夏、震鑠古今的孩子。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沒有邯鄲,就沒有縱貫中國兩千年的中央集權體制。秦朝雖享國不久,二世而亡,但秦朝的國家體制和政治制度,卻被后世王朝完整繼承、保持并發揚光大,“天下凡能漢語者皆漢人”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觀念由此奠定,華夏民族的概念由此成立。應當說明,這些制度的形成,來自于韓非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秦始皇當年看過韓非的文章,曾“驚為天人”所作。韓非的思想是秦始皇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大量政治措施,都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但必須捋清,韓非思想理論的源頭則是他和李斯共同的老師——荀子。正是荀子對儒學的繼承和改造,才使得儒家學說能夠與時俱進。他的“禮法兼施、王霸統一”思想,正是中國王道“內圣外王”的“源代碼”??梢哉f,橫亙中國王朝兩千年的真正“教父”,不是孔子,而是荀子。荀子,邯鄲人。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沒有邯鄲,就沒有“毛遂自薦”這一世代傳誦的勵志故事和天下毛氏的源頭。在英雄輩出的戰國時代,毛遂的地位并不突出,且僅僅出現在司馬遷《史記》平原君使楚救趙的故事里,之后的典籍便再無記載。但這卻是一次不同凡響的閃現,他像一顆流星劃破歷史的天空,放射出奪目的光芒,激勵后人兩千多年。也僅僅因為他的一次閃現,給我漢語言寶庫留下了毛遂自薦、錐處囊中、脫穎而出、挺身而出、兩言可決、歃血為盟、因人成事、碌碌無為、一言九鼎等多個金子般的成語流傳至今。更厲害的是他的后人。中國毛氏研究會在甄別多個版本后,2008年給邯鄲市雞澤縣政府發送證書,最終認定毛遂為毛姓的始祖,毛亨、毛萇為毛遂后人,雞澤縣毛官營村是毛遂故里,韶山毛氏是毛遂的直系后裔。2011年,韶山毛氏族人在村黨委負責人的帶領下,到雞澤縣千里尋親,譜寫了續祖與發展的新篇章。中國毛氏研究會會長毛炳漢有詩曰:“雞澤毛遂一薦名,毛亨毛萇傳詩經;后人數遷到韶山,孕育偉人毛澤東”。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沒有邯鄲,漢語之美將大打折扣。漢語是世界上歷史悠久、魅力獨特的語言。漢語的魅力,不僅在于字型字義之美:甲骨文的形象神秘,篆書的古色古香,隸書的端莊秀麗,楷書的中正規矩,行書的玉樹臨風,草書的龍飛鳳舞,以及結字為詞為詩的畫面感;漢語的魅力更在于其強大的組詞能力和概括力。季羨林先生曾說:“漢語是世界語言里最簡練的一個語種。同樣表達一個意思,如果英語要60秒,漢語5秒就夠了。”如此神奇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有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成語,它是中華文化的珍貴遺產,是漢語皇冠上的明珠,包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象征意義。短短一個四字成語相當于通常用十幾個字甚至更多的字才能表達出的一種意蘊,可謂“一詞一典一故事,一俗一諺一文章”。2017年出版的《漢語成語大詞典(修訂版)》是迄今收錄成語最多的辭書,達26000余條。但除去近現代約定俗成的成語以及俗語、諺語、歇后語等,真正從古代承襲下來的成語大約10000余條,據專家統計,其中出自邯鄲及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就有1584條,約占古傳成語典故總量的1/6。設想一下,假如沒有負荊請罪、價值連城、圍魏救趙、邯鄲學步、完璧歸趙、利令智昏、紙上談兵、毛遂自薦、奇貨可居、一字千金、一言九鼎、南轅北轍、鷸蚌相爭、驚弓之鳥、舍本逐末、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狗尾續貂、瓜田李下、鹿死誰手、黃粱美夢等眾多出自邯鄲、膾炙人口的成語,中國人大量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將會何等的啰嗦、蒼白與無趣?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沒有邯鄲,中國人可能還不知道端的是誰的飯碗。磁山文化發現于邯鄲武安的磁山,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告別茹毛飲血時代,開創種谷養畜新紀元。在此之前,世人以為我們喝的小米粥、吃的雞蛋雞肉是從埃及和印度來的。磁山文化改寫了世界農業史,邯鄲西部被認定是世界上粟、家雞和核桃的最早發現地。磁山文化表明,谷子在我國有8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全世界迄今發現歷史最早的谷子遺跡。作為世界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谷子是中國北方文明的哺育作物,反映著世界農耕文明的原始起源。中國古代先民最崇拜的神靈是土神與谷神,江山社稷中的“稷”,指的就是谷子,后來演化為谷神。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是傳統中國人最大的期盼。谷子以其耐旱耐瘠耐貯存等生物學特性,哺育了中華民族,培養出華夏子孫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沒有邯鄲,中國就沒有騎兵兵種。歷史進入戰國時代,戰爭已經從早年死板的兵車正面戰,轉向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首先出現在趙國。地處中原北部的趙國,與匈奴為鄰,深受其擾,而趙國傳統的車步兵,在與來去如風的胡人騎兵作戰時十分不利。為扭轉被動,趙武靈王改革兵制,削減車兵,增設騎兵;改寬袍大袖的傳統漢服為緊身束袖的胡服,以方便騎射。這就是聞名于史的“胡服騎射”。趙國也因有了這支強大的騎兵,才使之成為戰國后期能夠屢次打敗匈奴的漢軍,趙武靈王才成為戰國七雄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甚至曾一度想滅掉秦國的“中國第一雄主”(梁啟超語)??梢哉f,沒有趙武靈王這一驚世駭俗的重大改革,就沒有后來各大國的騎兵勁旅;沒有騎兵,秦皇、漢武也奈何不了匈奴,哪來他們的千秋偉業?更難說有白起、王翦、衛青、霍去病的不世功名。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沒有邯鄲,就沒有“建安風骨”和中國文學的獨立地位。我國文學,源遠流長,從第一部詩集《詩經》產生、發展到建安時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建安以前,文學長期處于儒家經學的附庸地位。從建安時代始,由于曹氏父子的引領,為文人創作營造了寬松環境,因而造就了“三曹、七子、一文姬”等一批名士,留下大量作品,形成了“慷慨悲涼、雄健深沉”的文學流派和風格,史稱“建安風骨”。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批代表作家,也是最早形成的文學流派,在中國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千古豐碑。建安文學上承秦漢、下啟魏晉,企及唐宋,堪與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相比肩。建安文學以其永恒的藝術魅力和慷慨激昂、清峻通脫的藝術表現手法,為中國文壇注入了朝氣和生機,奠定了中國作家特別是詩人的文學主導地位,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魯迅先生盛贊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自覺時代”。而建安文學這場歷史大劇的舞臺,就在曹魏建都的鄴城銅雀臺——今邯鄲市臨漳縣境內。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沒有邯鄲,中國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建設規劃。鄴城,這座1800年前的都城,不僅創造了中國文學“建安風骨”的豐碑,同時又是一座中國城市建設規劃的里程碑。曹操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也是超凡脫俗的城市建設設計大師。由他指導設計的王都鄴城,創造了中國城市建設史上的多個第一:鄴城是第一個先規劃、后建設的城市。從夏商周時期的洛陽之后2000多年,中國城市建設都是逐漸發展或經重建、擴建、修繕而成的,直到曹魏鄴都才開了規劃在前的先河。鄴城是第一個將“城”與“市”結合的城市。在此之前的城市,“城”與“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是混雜或割裂的。而鄴城則是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城包括大名鼎鼎的“三臺”為政治文化中心,南城則為多功能性質的生活與貿易中心,第一次把“城”與“市”規劃在一起。鄴城是第一個中軸線和對稱布局的建筑群。在此之前,都城建設雖已出現了宮殿、壇廟等中軸線元素和“前朝后市、前朝后寢、南郊祭天”的禮制,但僅是最初的理論和觀念,也僅僅體現于局部或單體建筑。真正把中軸線空間布局應用于整座城市建設的,鄴城是首創。由此可知,鄴城改變了古代城市的性質與功能。隨著社會發展與生產水平的提高,原本的城市概念已經不再局限于帝王為主導的政治中心,它開始向綜合性功能型城市轉變??梢院敛豢鋸埖恼f,鄴城對后來的長安、洛陽、北京城的興建乃至日本的宮廷建筑,都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影響。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沒有邯鄲,就沒有中國“夢文化”的載體。夢,一個古老的人類心理現象,與生俱來,如影隨形,人在夢在,人去夢息。夢境如真,夢醒如幻,真亦幻、幻亦真,虛無飄渺,神秘莫測。對此,我們的祖先早已注意到了,因而才有了《周公解夢》和《夢林玄解》在民間廣為流傳。唐代沈既濟傳奇故事《枕中記》的問世,使夢作為一種文化,從邯鄲登上了大雅之堂。從古至今,黃粱一夢以及由此演繹、發展而形成的“夢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絢麗畫卷。以成語“一枕黃粱”名夢為代表的夢文化,涵蓋歷史、心理、生理、民俗、宗教、文藝等領域,蘊含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出中華民族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黃粱夢的美妙故事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在國外也是聲名遠播,甚至于登上了日本小學的教課書。依據《枕中記》而建的千年古觀“黃粱夢呂仙祠”,建筑規模宏偉,內有中國“名夢館”,是研究中國“夢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國“夢文化”唯一的載體,它對中國小說、戲劇、詩文的創作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自從《枕中記》敘述的落魄士子盧生在邯鄲旅店里,枕著呂翁送給他的枕頭做了一通“黃粱夢”之后,“邯鄲道”便成為古往今來中國文人士子求取功名路途的代名詞。“邯鄲道上起秋聲,古木荒祠野潦清。多少往來名利客,滿身塵土拜盧生”“客從長安來,馳馬邯鄲道,傷心叢臺下,一旦生蔓草”……歷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曾在“邯鄲道”上發出對人生的感慨。邯鄲因此被海內外人士譽為“美夢之鄉”。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斗轉星移,山河易容。在華夏大地上,有多少城市興起,有多少城市衰落,有多少城市遷徙,有多少城市更名,唯趙都邯鄲巋然于太行山下三千年,城池不移,名字不改,榮辱不避,波瀾不驚,默默守護著中國人心里的“邯鄲道”。

 

(圖片來自網絡)

凡注明來源邯鄲文化網的文章,屬邯鄲文化網原創

請尊重作者,轉載注明作者、文章出處

 


 

(更多好文 請加小編微信h3115855)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表
推薦資訊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牛
白清長:歷史上邯鄲有多
我與高樹勛將軍夫人徐州脫險記
我與高樹勛將軍夫人徐
兩館聯合開啟“中國當代藝術文獻主題開放月”
兩館聯合開啟“中國當
一年來之回顧
一年來之回顧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Copyright (C) 2003-2018「邯鄲文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310-3115600   郵箱:3513152325@qq.com
冀ICP備18017602號-1    
國家版權局軟著登字第3269884號
勞務派遣經營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8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編號:1*0*082021003

冀公網安備 13040302001124號

zozozo另类人禽交_丁香五月天婷婷_久草社区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